English

海风扬帆涨潮时

——“青岛文化现象”的调查
2001-01-0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凌翔 我有话说

青岛市的文化事业发展近几年来令人注目。

在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演出团体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,不少地方纷纷撤团、并团的情况下,青岛市的演出团体不仅没有萎缩,反而从原先的五个剧团,发展成如今的四院十团。而且,这些演出团体年年演出爆满,年年都能推出在全国打响的精品。仅1999年,他们便有三部戏和一首歌曲同时获得中宣部的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

不少文艺界人士将青岛市加强文化建设的经验,称之为“青岛文化现象”。

“文企联姻”: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

九十年代初期,青岛市的五家剧团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:写出来的剧本,因没有资金排练,只好束之高阁;一级、二级演员们为了生存,纷纷“下海”,包饭馆、开商店。谈起这些,青岛市话剧院院长王克至今还心有余悸。他说,那时候不仅工资发不出来,连医药费都无处筹措。结果,一些有潜力的演员都跑到北京、上海或国外去了。

穷则思变。那是在1993年青岛市人代会上,剧作家代路与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聊天,谈到了目前文艺界的困境。双方一拍即合,决定海尔集团每年出资13万(再次签约时改为20万),与青岛话剧团共同组建青岛海尔儿童艺术剧团。紧接着,1994年,海信集团每年出资25万,与青岛歌舞团共同组建了青岛海信交响乐团。

北京一些文艺界人士从媒体新闻中知道了这一消息后,对青岛市的做法提出异议,指责他们“太贱”;甚至连青岛市财政局的个别人也大为不满:我们每年拨给你们100多万,也没有给我们个冠名权,怎么10多万元就将一个剧团“卖”给了一家企业?

1995年底,青岛市文化局长王永章顶着压力,对这两家“联姻”剧团进行调查之后,毅然决定:通过“文企联姻”为所有演出团体“输血”,以培育演出团体自身的“造血”功能。于是,澳柯玛歌舞团、华天京剧团、海天轻音乐团先后建立起来——短短一年多功夫,青岛市原先的五个剧团,便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等原则基础上,一下子裂变成四院十团。这又一次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。

虽然联姻的企业每年向青岛市四院十团所提供的经费不过200多万元,可正是这数目不多的钱,帮助青岛市的演出团体走出了困境,开始加快发展。儿童艺术剧团当年便用海尔资助的13万元,排演了音乐儿童剧《陈小虎》,这部戏至今已演出了800余场。这部戏和他们连续推出的《海边有个女儿国》、《我爱我班》、《工人世家》获得了“文华奖”和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

青岛歌舞剧院院长王义显给记者算了一笔帐,“文企联姻”前,他们中级职称的演员平均工资是五、六百元,还只能拿百分之六十;全院(团)每年要30多万元的医药费,也没处筹措。被逼无奈,连剧场也包出去办成了夜总会,钱不仅没赚着,还惹上一场官司。如今,中级职称的演员平均工资已达一千三、四百元,1999年他们还投资200多万元恢复了剧场;2000年,他们又投资200多万元,排演自己创作的大型舞剧《大海梦幻曲》。

让“小文化”推动“大文化”

两年前,市委书记张惠来向文化局下达了“指令”:要将文企联姻的形式向农村、基层延伸,让专业文化与农村文化“联姻”,与广场文化、社区文化、校园文化、企业文化“联姻”。于是,青岛市所有的剧团又都纷纷与农村的乡镇搞起了“文农联姻”。儿童艺术剧团团长王宇曾向记者描述过这样一个场面:寒冬腊月,一台儿童戏送到了“联姻”的乡镇。露天的舞台,纷飞的雪花,孩子和乡亲们有的跑几十里路,从四面八方赶来。望着飞雪中的数千名孩子和群众,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哭了。

从1998年起,青岛市每年都以文艺团体的演职人员为骨干,组织“樱之春”音乐舞蹈周、“青岛之夏”艺术节、“金秋十月”合唱周、迎新春民俗文化节等。当地人将这些活动,称为文化活动“四季歌”。这些活动,到底吸引了多少群众参与?这恐怕是个难以统计的数字。仅去年4月中旬至10月底举办的文化广场“欢乐假日”活动,他们便演出了369场,观众达530万人。

去年8月,维也纳乐团应邀到青岛演出,几场演过之后,这个乐团的团长激动了,他说,在中国不少城市进行过演出,从没见过像青岛这样文明的观众——没有一个人喧哗,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。为此,他决定免费加演一场。

漂亮的文化公寓与二十多个亿

1999年,青岛的文化公寓落成,120余名岛城文化界“名流”搬进了临海而建的两栋高层公寓。这件事在全国的文化界引发起一场不小的“地震”:该市的文化公寓建在寸土寸金的海滨,每套住房130多平方米,且几乎是户户面海,若按目前的市场价格,每套住房都要100万元以上。

其实,花几千万元建设文化公寓,只是近几年来青岛市向文化建设投入的一小部分。近几年,他们先后投资20多个亿,建起了全国一流的文化博览中心,建起了全国不多见的雕塑艺术博物馆,建起了全国第一个音乐广场……

文化“硬件”欠帐太多,需要不断加大投入;而文化“软件”也要继续“输血”,以增加他们的“造血”功能——这是青岛市多年来的思路。

1999年,在全国各地几乎清一色地将演出团体推向市场的时候,青岛市却作出决定:从当年起,所有演出团体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,全额由市财政发放。近日,山东省副省长、青岛市代市长杜世成又表示:即使文化产业发展了,也不会减少对演出团体的投入。这,又一次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不小的震撼。

在青岛文化系统采访的10多天里,记者几乎从每一个人的言谈中,都能听到三个人的名字:前任市委书记俞正声、现任市委书记张惠来以及文化局长王永章。他们说,正是这些开明的领导,搞活了青岛的“小文化”,推动了青岛“大文化”的发展。

发展文化事业,需要更多开明的领导——在采访结束时,记者这样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